硬泡虽不比软泡,处处离不开计算一却也并不都是漫无目标地“试”探,个中诀窍想摸出个大概至少要半年。对于身处关键岗位的朋友(比如管配料、检验、产品开发)来说这些都不是难事—(有条件),大不了多做试验呗!但对于那些刚涉足这个领域的或者条件不太好的弟兄,难度就忒大;毕竟认知的Z佳途径是“比对”,有几个参照物理解起来省力气多了。知道“什么是合适的、正常的”已经很不错了,但能解析出“为什么是合适的、为什么不正常”那就要付出多倍的汗水与心血。

关于计算
硬泡组合料里Z需要计算的东西是黑白料比例(重量比)是不是合理,另一个正规的说法好像叫“异氰酸指数”合理,翻译成土话就是“按比例混合的白料和黑料要完全反应完”。因此,白料里所有参与跟一NCO反应的东西都应该考虑在内。
理论各组分消耗的一NCO摩尔量计算如下
(一)主料:聚醚、聚酯、硅油(普通硬泡硅油都有羟值,据说是因为加了二甘醇之类的)配方数乘以各自的羟值,然后相加得数Q
S1=Q÷56100
(二)水:水的配方量w
S2=W÷9
(三)参与消耗-NCO的小分子物:配方量为K,其分子量为M,官能度为N
S3=(K×N)/M
S=S1+S2+S3
基础配方所需粗MDI份量[(Sx42) -0.30]x 1.05(所谓异氰酸指数1.0)
其实以上计算只是一个Z基本的消耗量,由于黑白料反应过程复杂,实际-NCO消耗量肯定不止这个数,比如有三聚催化剂的情况下到底额外消耗了多少-NCO,这个没人说得清楚。另外,聚醚里有水分,偏高0.1%就好严重的;聚醚羟值也是看人家宣传单的,我见过有聚醚羟值范围跨度90mgKOH/g,那个计算数出来后只能参考,不能认真!
催化体系确定
1、前期要求
以前很多朋友认为乳白起发慢一些,等料子稀哩哗啦地流到各自“岗位”底下后再直发起来。其实不然,其一:液态料子极易从箱体缝隙中漏出去造成污物粘模;其二:影响泡孔细密度和整体结构,从而拔高泡体导热系数;其三:起发速度加快反而会加快发泡料行进速度。一般说来,出枪乳白时间6-8秒Z好。
2、中期流动
在发泡定型期间,中期流动时间段(拉丝减去乳白时间)越长越好,可以保证泡体填充箱体各个角落,又不至于泡孔变形严重。Z理想的状态是拉丝开始前3-5秒钟,泡料已经充填到位,Z远端排气孔有明显逸料出现。
3、后期固化
这个要求不必太严,反正连续生产中模具不是冰冷的,如果生产线有保温炕道,不怕到期收不了庄稼。
4、建议搭配
Am-1+环己胺。